【感动校园人物】匠心筑梦 技创未来——记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导师团队张传俊、张春芳老师

作者:张传俊 郭玉皖来源:党委宣传统战部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7日点击数: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我校张传俊、张春芳老师在2024年的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带领郭子豪、王嘉豪、李浩宇、陈家旺四位同学获得金奖,切实践行“职业教育让人人出彩”的教育理念,热烈回应“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殷殷嘱托。

立德树人 深耕职业教育

在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的舞台上,全国顶尖技能人才汇聚,竞争激烈程度堪称技能界的“奥林匹克”。大赛的每一个项目都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一位选手都在为荣誉和梦想全力以赴。在“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技术”的赛道上,一支来自安徽省的团队以绝对优势斩获金牌,让安徽职业教育在舞台上大放异彩。这支金牌团队的核心——张传俊、张春芳两位老师,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

机电一体化领域的领航者——张传俊

张传俊:中共党员,副教授,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机电工程教研室党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国家高级考评员,安徽省高级“双师型”教师,中国仿真学会新型工业虚拟实训仿真专委会委员,金砖国家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安徽省职业技能大赛评委。近年来主持安徽拔尖人才项目1项,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7项;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得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比赛金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5项;编写了国家级规划教材《自动化生产线综合应用技术》《机械基础》;发表论文10余篇;多年来从事智能制造方向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2021年度在学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获得嘉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

张传俊老师身为教研室主任和省级机电一体化特色高水平专业负责人,他在机电领域的教学与科研道路上默默耕耘十七载。多年来,见证了机电行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也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他深知,只有自己站在行业前沿,才能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

张传俊老师所领衔的省级机电一体化创新教学团队,以“产教融合、赛教一体”为核心理念,大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与实践往往存在着明显的脱节,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在实际操作和解决复杂问题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张传俊老师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带领团队精心构建了“项目驱动+技能实战”的全新育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项目案例,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的全过程。从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构思,到具体的实施操作和后期调试,学生们都全程亲身体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他的悉心指导和引领下,学生团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他们累计斩获国家级技能大赛三等奖以上奖项8项、省级一等奖10项。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学生们无数个日夜的刻苦训练,是他们挥洒的辛勤汗水,更是张传俊老师不辞辛劳、默默付出的结果。他培养出的数十名行业技术骨干,如今已遍布全国各地,在智能制造行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张传俊老师常说:“技能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操作设备,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运用技术解决复杂问题的创造力。技术在不断更新换代,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竞争力。”

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开拓先锋——张春芳

张春芳:中共党员,副教授,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工业机器人专业带头人,国家高级考评员,安徽省高级“双师型”教师,安徽省职业技能大赛评委,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品牌教师、教坛新秀。近年来主持工业机器人技术省级教学团队,主持省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项,主持省级人才项目1项,主持省级精品课程及省级MOOC,参与国家级项目2项,参与省级研究项目7项,参与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三类论文7篇;主编教材1本,参编教材3本。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比赛金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获安徽省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多次获得“优秀教师”的称号。

张春芳老师同样是工业机器人技术教育领域的杰出代表。作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带头人、省级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她始终站在智能制造技术的最前沿,密切关注着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她深知,工业机器人技术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张春芳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虚实结合、三位一体化”教学模式。将企业真实的生产场景进行虚拟化、原汁原味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接触到最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任务要求。再通过在实训平台上的反复实践操作,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工业机器人的操作和编程技能,还能深入了解机器人系统集成的各个环节,包括机械结构设计、电气控制系统搭建、软件编程调试等,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张春芳老师还独具匠心地创造了“三维递进式”赛训体系。从基础技能训练、专项技能提升到综合技能竞赛,逐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竞赛能力。在基础技能训练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规范意识;专项技能提升阶段,则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技术难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综合技能竞赛阶段,通过模拟真实的竞赛环境和任务,让学生在实战中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在她的带领下,学生8次登上国家级领奖台,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卓越的竞争力。她主持的《工业机器人技术》省级金课,更是因其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学习资料,也为广大职业院校的教师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教学参考,有力地推动了工业机器人技术教育的发展。

强强联合 铸就金牌团队

张传俊和张春芳老师强强联合,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导师团队,聚焦“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技术”领域攻坚克难。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技术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领域,涉及工业机器人、电子电气、数字孪生、数控加工、工业互联网等多个学科领域,技术难度高,对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要求极高。

为了培养出符合技能大赛标准的优秀选手,他们以大赛标准为依据,对课程进行了全面重构。精心设计出了一套涵盖系统设计、流程控制、系统调试等多个环节的全链条培养方案。这个方案不仅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特别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大量的实践课程和项目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同时,通过组织团队项目和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备战2024年世赛期间,本次“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比赛结合专业要求,围绕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岗位的实际需求和实践要求,在参赛团队人数、竞赛内容和竞赛模式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调整,要求自主确定参赛项目名称、项目内容和参赛设备,比赛难度显著提升,竞争异常激烈。团队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和挑战。方案创新、数字孪生、协同控制、复杂工况自适应等关键技术瓶颈,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为了突破这些难关,他们采用了“双导师轮训制”,充分发挥了张传俊老师和张春芳老师在不同领域的专业优势,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全面、更专业的指导。张传俊老师在机械设计和制造和机电一体化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张春芳老师则在工业机器人技术和智能控制领域经验丰富。两位导师轮流指导学生,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得到深入地学习和提升,提高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并进行创新探索,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

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终于突破了关键技术瓶颈。在比赛中,他们以近乎完美的系统稳定性和创新性、严格的工艺标准规范、良好的专业素质征服了评委,为安徽省、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示了高超的技术水平,还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7BB6

以赛育人 缔造冠军摇篮

“金牌背后是千百次的失败与坚持”,这是张传俊、张春芳老师团队始终践行的育人哲学。在备战大赛的过程中,团队成员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从严格的工艺精度要求,到方案和程序、流程的极致优化,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打磨、精益求精。

在那些备战的日子里,深夜的实训室里总是灯火通明。两位导师与学生们并肩作战,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难题。为了找到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他们常常废寝忘食,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和测试对方案进行精益求精的优化。每一次失败,他们都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方案和方法。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工匠精神”。正是这种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和对学生的无私奉献,让他们培养出的学子不仅在国家赛场所向披靡,更成为企业争相聘用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这支金牌团队的故事,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生动注脚。他们的成功经验为广大职业院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也证明了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展示了安徽职业教育的实力和“中国智造”的魅力。他们用行动证明:三尺讲台,亦可托起大国工匠的星辰大海!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他们将继续在职业教育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中国智造”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撰稿:张传俊、郭玉皖 一审:郭玉皖 二审:马大峰 终审:孔成)

上一条:长丰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开展“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暨联学共建“乡村振兴”主题教学活动

下一条:赛教融合育“金师” 学校第十一届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