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团学动态    正文

青衿之志 履践乡兴 ——经济贸易学院“古泉惠农”志愿服务队乡村振兴实践侧记

发布者:邬金发布时间:2025-07-24浏览次数:

以青春之名,赴山海之约;秉经世之学,助桑梓振兴。2025年7月,经济贸易学院“古泉惠农”志愿服务队11位师生奔赴宣城古泉镇,开展为期7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学子们以赤子情怀为底色,以专业知识为经纬,在这方热土上描绘出乡土建设的青春画卷。

红色教育铸就信仰“定盘星”

铁军精神砺壮志,红色基因永流传。团队创新开展“五个一”主题教育:一场庄严宣誓、一次深度讲解、一件文物研读、一篇心得体会、一堂现场微团课。在新四军军部旧址,锈蚀的军号仿佛仍在吹响冲锋的号角;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内,苍松翠柏掩映着不朽的丰碑。当入团誓词在青山间回荡,当指尖抚过王稼祥同志批注的马克思主义原著,队员们深刻体悟到:“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业更比创业难。”

三农调研:嫁接知识“新枝芽”

把脉问诊田间事,建言献策助三农。7月18日全天,团队深入2个种植基地,通过实地观测等方式,把脉农村发展:翠冠梨种植基地里,队员们俯身观察土壤墒情,详细记录了12项水肥管理技术要点;阳光玫瑰葡萄园里,师生们与农户共同探讨梳理出5个电商营销的痛点和突破。在“乡村振兴青年说”座谈会上,队员们提出的“云认养+文旅”新模式引发热烈讨论。指导教师邬金指出:“只有在田间地头调研,才能产出有温度的研究成果。”

非遗传承:对话古今“回音壁”

匠心独运传古法,守正创新谱华章。在中国宣纸文化园,师生们开启了一场非遗文化深度体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天福展示“捞纸”绝技时,手腕轻转间,纤薄的纸浆便在竹帘上均匀铺展。“制作长约11米的‘三丈三’巨幅宣纸,需要44位师傅通力协作,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智慧……”这番讲解令队员们叹为观止。在实践体验中,队员们尝试了“捞纸”等3道核心工序,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让大家手忙脚乱,“这让我真正理解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队员张智鑫在实践日志中写道。

反诈宣传:筑牢群众“金盾牌”

智慧赋能守初心,金融惠民显担当。服务队立足专业所长,创新打造“银发守护”防诈骗专项行动,精心设计“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防诈手册,在古泉镇集市宣传点,金融专业的学子们化身“反诈卫士”,为留守老人揭开电信诈骗的层层伪装,累计发放防诈宣传资料135份,覆盖群众128人次。“您看这个‘冒充公检法’的骗局,关键要记住……”细致的讲解让李秀英奶奶连连点头。当地派出所所长赞叹道:“大学生用专业知识服务群众,这样的实践接地气、有实效。”

童心守护:托起乡村“明日星”

以爱育爱传薪火,护航成长筑未来。7月15日至17日,团队在留守儿童之家开展8课时安全教育。商务英语专业的同学们创新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防溺水等涵盖20个安全知识点融入角色扮演,用“交通安全飞行棋”游戏强化规则意识,服务儿童三十余名。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掌握自救技能,明亮的眼眸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当崭新的文具递到孩子们手中时,院长动情地说:“这些不仅是学习用品,更是播撒在孩子们心田的希望种子。”

银龄关怀:倾听岁月“好声音”

青丝白发相对话,薪火相传见真情。敬老院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温暖上演。队员们围坐在百岁老人身旁,聆听讲述跨越世纪的人生故事。老人清晰的记忆和乐观的精神深深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退休教师章宏分享着执教生涯中的点滴往事,诉说三尺讲台的育人初心,饱含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队员们轻轻拭去相框上的灰尘,仿佛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这些老人是活的‘地方志’,他们的故事让我们读懂了坚守的意义。”队员们在交流手记中这样写道。

经世致用书答卷,乡村振兴正当时。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思政课”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也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一次重要经历,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感受乡情,在服务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绽放绚丽青春,经济贸易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打造更多实践育人精品项目,不断完善具有学院特色的社会实践体系。(撰稿:邬金 一审:邬金 二审:杨玉娇 三审:马莉)

Copyright ©2003-2012 皖ICP备05005285号
                   地 址:合肥市庐阳区北二环砀山路233号(老区) 合肥市双凤经济开发区金宁路北16号(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