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号召,校青年文史研学会的社团成员作为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普育乡风”志愿服务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暑期深入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城西乡大龙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指导教师和同学们以“推广普通话,传承家国文脉”为主题,不仅将普通话作为沟通的桥梁,更将其视为挖掘与传承乡村文化的钥匙,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

一、当文史情怀遇见乡土中国
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是村民与大山外界沟通的钥匙;而乡村本身,更是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独特文化的宝库。暑期三下乡活动双线并行:一方面,通过精准调研与多样化教学,提升村民的普通话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运用讲好普通话的实践活动激活大龙村的优良家风,让普通话成为沟通的纽带,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二、在乡土暑期三下乡活动中书写青春答卷
(一) 语言田野调查:绘制乡村语言生态图谱
三下乡期间,团队分组入户,与村民促膝长谈。我们采用“方言破冰+普通话深入”的方式,不仅用问卷收集数据,更用耳朵和心灵去倾听。调研发现,大龙村的语言生态呈现典型代际差异:青壮年能沟通但欠规范;中老年人面临“语言壁垒”;儿童则缺乏稳定的普通话环境。这份详实的“语言图谱”,为我们后续观察大龙村语言变迁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二) 薪火课堂:在童声中播下文化与语言的种子
面对孩子们清澈好奇的眼睛,大家明白,推广普通话不仅是教他们发音,更是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我们摒弃刻板教学,设计了“文史融合”的趣味课堂:在《孔融让梨》的故事会中,孩子们在练习普通话的同时,深刻理解了“谦让”的千年美德;在《八百标兵》的绕口令挑战里,语言的韵律之美与拼搏精神交织共鸣。当孩子们用无比认真的普通话表演《小星星》手势舞时,我们看到了文化自信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萌芽。

(三) 家风寻访:用普通话激活沉睡的乡村记忆
作为校青年文史研学会社团的成员,挖掘和传承乡土文化是我们的天然使命。我们不仅是组织者,更是倾听者和记录者。退休教师张老师用普通话讲述的数十年“感恩”执教与孝亲故事,电工詹师傅口中那位数年如一日照料婆婆的孝顺儿媳……这些真实的故事,通过普通话的讲述,从家庭记忆转化为乡村共同的精神财富。我们协助村民梳理家族脉络,让优良家风从“口耳相传”走向“清晰表达”,实现了文史研学从校园走向田野的价值升华。
(四) 文史新编:让优良乡风“活”在舞台之上
为让抽象的家风美德更加可感可触,我们将历史典故与现实观察相结合,自编自导了移风易俗情景剧《咱家的“新老”故事》。从“寿宴风波”到“病房真心话”,再到“小院新风尚”,大家用标准的普通话,将“厚养薄葬”“勤俭节约”等传统理念融入当代乡村生活场景。当剧中“陈爷爷”说出“日子是过给自己看的”这一朴素哲理时,全场响起的掌声证明,普通话与文史智慧相结合,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五)法润乡邻:为乡村治理注入历史智慧
大家认识到,法治是现代乡村文明的基石。在“法润新农村”普法讲堂上,大家用普通话剖析着赡养、继承等案例,强调“孝道”“诚信”等中华法系的优良传统与当代法治精神一脉相承。在答疑环节,我们耐心用普通话解释,并巧妙引用“六尺巷”等历史典故,倡导“礼让与依法相结合”的纠纷解决智慧。这让普法不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古今对话,加深了村民对“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理解。

三、在赋能乡村中实现自我成长
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我们成功绘制了大龙村语言生态图谱,并以文史之专长,深度参与了当地的文化建设。当我们看到孩子们自信地开口,听到村民们用普通话生动地讲述自家故事,我们深切体会到,普通话的推广,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启蒙。普通话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乡村连接外界、实现发展的“桥梁”。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青春力量,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一份力量。(撰稿:操全 一审:操全 二审:严瑞 三审:葛成飞)